梁建國先生先后研修了藝術設計和建筑設計專業,八十年代與合伙人一道創建了集美組。期間一直試圖與中國內陸的經濟高速發展保持距離而又身處其中,敏感而睿智——通過這種狀態獲得了一個極佳的角度來描繪本土新興貴族的生活。一直秉持一種態度——“幫客人解決問題”。2006年與業內專家共同創辦了中國陳設專業委員會。
梁建國先生一直倡導“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痹?011、2012、2014年三獲素有室內設計奧斯卡之稱的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Awards選為全球著名室內設計師之一。2012年與2013年連續兩年榮獲IIDA(國際室內設計協會)舉辦的第39屆和第40屆國際室內設計大獎。2012年被中國陳設藝術委員會授予2012年度“陳設中國-晶麒麟獎”最高榮譽——設計藝術家。同年,獲得“2012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年度人物”的殊榮。2014年又被評為“2014年中國設計年度人物”。在訪談中梁建國談到在這個階段,設計人的心態要“得當”,“中國文化的復興需要溫和而漸進的方式發展。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中國在世界版圖上的文化交流,才是大國氣度,大國風范?!绷航▏f。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幾十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談一談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時間節點和事件。
梁建國:廣州美術學院在1986年開設了設計專業,當時叫“環境藝術”。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各大學校紛紛開設校辦企業,就是中國第一批商業室內設計機構。
大概從1985年到1995年,1995年到2005年,十年一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根據市場需求推進的。而近十幾年中國發展速度加快了,變成五年一個階段。一個商業模式的出現就可能帶動一系列的變化,就像互聯網出現以后,對設計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設計》:您將自己的設計風格總結為“中國魂、現代骨、自然衣”,請您剖析一下這三個風格特點。
梁建國:這是我們在2003年做“北湖九號”項目時提出的。通過這個項目我們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就是做本土設計,所以總結出“中國魂、現代骨、自然衣”這個說法?!爸袊辍敝妇袷侵袊?;“現代骨”是用現代的科技、材料、人文去做設計;“自然衣”是回歸自然,我們希望建筑像是從自然中生長出來的。
這幾年,我們把“中國魂、現代骨、自然衣”,演化成了“253”,就是20%的傳統,50%的現在,30%的未來。我們稱為“東方國際”,將傳統的東西當代化,強調這個時代的意義,建構這個時代的美學。
《設計》:在傳統的基礎上做現代化的升華設計,像您為故宮做的一些項目會不會承擔很大的壓力?
梁建國:壓力很大。因為它有幾百年的歷史沉淀,這種尺度是很難把控的。
《設計》:您曾提出用“東方國際”取代“新中式”的概念,那么“東方國際”風格的特質是什么?
梁建國:“新中式”存在局限性。我更多的還是強調怎么讓東方文化更加國際化,“東方國際”這個說法也更方便國際上的交流。
《設計》:中國文化越來越自信,中國元素在設計的各個領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具體呈現則良莠不齊。在您看來,怎樣才算得上是對中國歷史文化運用得當?
梁建國:中國文化的運用重要的是吸收它的精神,保留它的基因,而不是簡單的重復過去。我們要做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和氣質,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東方的。
《設計》:很多設計師在從業多年后都展開了跨界的嘗試,您是否也嘗試了跨界?您如何看待設計各領域之間的跨界?
梁建國:我的跨界是為了調整自己的狀態。比如我常說“我攝影做的最好”。我就是用攝影來調節自己的狀態。一是為了休息,二是提高修養。因為攝影是內心的表達,不是為誰而拍。而現在很多設計師,做建筑設計、室內設計之外,還會去做藝術、做產品,我覺得沒什么不好。因為這種跨界并沒有改變尊重美學的原則,同樣是對生活方式的創造,還是美學,還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環??沙掷m是近年來的熱點,各個領域都在廣泛引用這個理念,您是如何在您的作品中實現環??沙掷m的?
梁建國:更重要的是“態度”問題,就是始終帶著環??沙掷m的意識。它可能很簡單,比如光源的位置和照度,或者讓房間更加通風,這樣就可以減少使用空調,豈不是更環保?現在很多設計師打著環保的旗號,好像用了什么技術或者材料就等于環保了,我認為是偷換概念。
《設計》:您在設計中會很積極地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嗎?
梁建國:這是一定的,倡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比如我們今年的項目會強調“五感”的體驗,聲音、味道、聲音、形態、觸覺,都會使用新科技和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去實現。
《設計》:室內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是否存在在校期間訓練密度和強度不夠大的問題?您接觸的業界新人反映出室內設計教育領域存在怎樣的問題?您有怎樣的建議?
梁建國:設計教育很多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導致畢業生進入社會卻無法工作,很多人都改行了,只有少數人會堅持做本專業。因為學生拿著自己的大學、研究生、或者博士文憑和一份遐想去找工作,結果很難融入?;镜漠媹D工具不會,那么你要如何工作呢?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做最基礎的工作?;ヂ摼W時代最大的弊端就是人人都不愿意動手,都停留在思想和言語層面,不愿意做最基礎的實施和落地的工作。這種心態要調整。我們可以不排斥快銷文化,但不應該拒絕最基礎的東西。因為沒有這個過程,往下走是很難的。
《設計》:那么您在招聘工作室的時候有什么要求嗎?
梁建國:主要還是看人,他的人品和態度。人對了,事情做好了,就很好。
《設計》:您出席各大活動論壇,做不同主題的演講和分享,您最想傳達給青年設計師的理念是什么?
梁建國:踏踏實實做事。這個行業想要成功,勤奮是擺在第一位的。
《設計》:請提出一個您認為當下最值得業界討論的話題并拋出您的觀點。
梁建國:建立這個時代的美學概念。這是最好的時代,有這么好的機遇為什么不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每個國家、每個民族要去尋找自己的IP,要帶著這個心態去做每一件作品、每一個項目,要建構這個時代的美學。不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空白,那將是很可惜的事情。
項目
素心園
從鄭州驅車向西南方向24公里,沿著萬米山徑,蜿蜒深入位于新密的伏羲山腹地。相傳,羲皇三皇之首——伏羲與女媧曾居于此山中,人文始祖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創樂器、造書契、漁獵、取火、化蠶為絲;而女媧在香爐山下的織機洞繅絲織綢,做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件衣裳。
梁建國設計的鄭州伏羲山美景·素心園將伏羲文化、自然環境與建筑設計完美融合,將天人合一的生態設計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的手中,素心園不再是刻板的功能空間,而是伏羲山上納氣凝神的載體,是天、地、人、文之間微妙與隱秘的平衡。誠如設計師本人所述:“從歷史文化源泉里,找到天、地、人、文之間的和諧關系;在每一塊青石上、飛檐間靜泊自己;大而歸一,讓素心園純粹到極致……無論付出多少心血,都是充滿喜悅的?!?
盤旋而上的山路,石階上與宅子內的木質地板皆來自于伏羲山中,設計師運用當代國際設計語境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山谷澗的原生態氣息,每一處踩過的地方都有著獨特的故事。
在“伏羲故里”,就這樣闖進了一幅當代立體“山水畫”——遠景是層巒疊嶂、雄渾綿延的伏羲山脈,中景是如麥浪一般隨風搖曳的皚皚蘆草,挨著一棵遒勁孤傲的枯樹,近景則是I型縱式布局、開間38米、180度落地玻璃引景入室的現代別墅“美景素心園”。臨窗望著露臺上那兩塊巋然不動的土褐色山石,卻也有幾分亂入了范寬《臨流獨坐圖》或是《溪山行旅圖》的錯覺。
“在我看來,人們對生活應有的初之體驗是對大自然的向往——融合、回歸。在大多數人努著勁擠入城市的時候,我卻希望喚醒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重新思考自已未來的生活樣貌,”操刀設計的梁建國先生闡述著自己的設計初衷,“我將內心之向往轉化為‘師法自然、天人和一’的設計思想?!?
房子建造時挖下來的石材,直接加工制成了當地原生的青石板;混凝土混合本地產的不同礦物質和秸稈等當地植物做成景觀墻;窯洞生土材料的運用仿佛讓人更貼近了原住民生活的初始風貌,“本山取土、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將人文記憶融入當代生活”的設計原則對居于其內的人來說,卻轉化為有情感連接、切切實實的安心感。
家具陳設上面挑選了現代簡約、浪漫又不失貴雅的風格,可謂與去除了雕龍畫鳳后的中國皇家家具異曲同工,在取其精華去其繁瑣之后,以更當代、更國際、更圓融的手法演繹著端莊的東方式內斂,也可謂用東方的風雅借鑒意大利的浪漫,呈現出更國際性的東方精神。
美景素心園的山頂庭院,納山、林、谷、花、草入園,露天景觀池沐浴山光,四季觀山,四時賞景,還配有燒烤、吧臺等休閑設施。庭院一角。建筑整體選用陶瓦、原生地青石材、銅復合板、天然竹定制材料,在此可窺見設計師“本山取土、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的用心?!爱斘疑硖幩匦膱@,就什么都不想,放下手中的繁忙發發呆,靜靜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就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納氣’,”梁建國如此感慨著。此“素心之境”通過與自然的合作,將東方之美奉上,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素心、對本質的向往。